“三全育人”系列报道(50):​服务体育强国战略,海大特色体育育人有新绩

发布者:刘源发布时间:2023-12-14浏览次数:11

“要坚毅、细心地利用植物蒸腾效应收集饮用水……课上讲的户外求生技能,我外出旅游用上了!”上海海洋大学海洋学院的李义娜高兴地跟同学分享了假期出去旅游被困路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历。而这,正是上海海洋大学特色体育育人的小故事之一。

营地劳动实践:种植马铃薯、挖野菜、鱼笼捕鱼、孵化鱼卵

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体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服务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建设和学校“双一流”建设为目标,进一步拓展学校海洋特色体育教学体系,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演练,打造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大特色的《水畔营地教育》课程。该课程以水畔营地建设、户外生存训练、种养殖劳动、红色和传统文化体验等为手段,增强身心素质,提高户外器械的使用能力、自救能力、劳动技能、科技知识、军事素养,开展海洋科学和新农科的实践,淬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勤朴忠实校训精神,完成新时代要求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也获得学校教改立项和思政课题立项。

“会生火、搭庇护所啦”,劳动+科技+军事的运动

人们对户外营地运动喜爱是深植于人类文化的。海大体育部的崔志龙老师是营地课程的授课老师之一,他介绍说,中国2千多年前便有春游露营、秋狩会猎的营地运动记载。近现代意义的营地运动发源于十九世纪的西方,目前,参加户外营地运动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人群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在中国,营地运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喜爱。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自然资源部、水利部、林草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特别强调了恢复和扩大户外运动消费、推动涉水户外运动健康有序发展。崔志龙老师印象深刻的提到,“学校目前开设了2门水畔营地选修课,加上营地社团,有超过150人在研学海大特色水畔营地课程。选修课的时间一般是下午6点——7点半,但是有同学提早一个多小时就去营地实践基地等着开课了。而且他们积极动手练习,常要到晚上八九点。”

搭建庇护所、帐篷

信息学院的徐雯怡同学就是一个典型,她追着上《水畔营地》课程已经3个学期。她说“一个是水畔营地的知识丰富,案例有趣。每次都有新收获,另一方面是心心念念的想上手实践”,在她前两次选修营地课程的过程中,因为疫情影响,都只能上线上课程,她觉得不能实践特别遗憾。直到第三次选修,终于上手了许多实践内容,不但有野菜的鉴别与种植、养殖鳑鲏鱼和青鳉鱼卵干孵等海大特色学农知识,还有压力净水仪、户外3d打印、无人机、无线电呼叫等科技器材应用知识,更有障碍跑、小队搜索与支援等军事体育项目的练习。当同学们在营地实训基地首次学会点燃篝火、用多用途帆布搭建好小组的庇护所,尝试按压灭火器、抛出手中渔网等时刻,“我学会点燃篝火、搭建庇护所、使用灭火器、钓具……啦”就成为很多同学当天朋友圈的统一文稿内容了。

亲手实操的消防演练

练习钻木取火、火石打火、高山气炉等各种生火方式

军体实践:小队搜索前进战术、三三制攻击跃进

“失去电脑但我很快乐”,身心互促的课堂

在中国营地教育如火如荼的发展中,营地活动的身心综合特征越发突出。从体育部老师宋志方的心理咨询师、营地指导师的专业眼光来看,水畔营地更是一种强调身心互促的运动,“营地教育由于其可以在营地内专设场景、实施独特的团体项目,从而非常有利于开展体育与心理的融合教育,如开展‘心理剧、沙盘游戏、勇敢挑战’等,实现参与者心理成长、身体素质提高的综合目标。”为达到这一目的,海大体育部还与交通大学的于红妍教授团队联合,开展水畔营地教育的心理效果改进研究。作为体育部水畔营地的项目专家,学校心理中心常务副主任秦向荣认为,通过海大特色营地课程可以进一步调适学生心理,促进身心健康。

户外求生勇气挑战:品尝野生菌和油炸昆虫

在水畔营地的课堂上,当老师让同学们按照营地管理的技能要求,学习了传统中医的“五行情志疗法”后,分组扮演起“自己笔记本电脑被人偷走,但经过情志调整,重新让自己快乐起来”的短剧。同学们脑洞大开,上台演绎出了“失去是暂时的,还会得到更好的”“暂时失去电脑,我的眼睛才更好”“笔记本电脑在我这里使命完成,去下一个任务点了”“丢失是因为有人暗恋我”“谁拿了就是我的人”等等或庄或谐的精彩表演,促进了心理认知模式的良性发展。而在另外的场景下,鼓足勇气吃下外表狰狞但安全健康的油炸昆虫,又是同学们对自己的一次勇气挑战,也是户外求生知识的亲身实践,毫无疑问也成为了朋友圈的热点照片。

心理剧演练建立良好心理认知模式

“一言一行皆是课程思政”,寓教于乐的海大特色课

海大水畔营地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体主义和海大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具体抓手。体育部主任、水畔营地课程的负责老师孔庆涛说:“体育教学过程中充斥着无数的未来生活和工作场景:这些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场景反复的演练对于塑造一个健全健康个体具有不可替代和内化于心的价值。体育教学是技能掌握、体能增强、意志品质塑造、人格养成的实验场, 每一个体育老师都是当然的思政老师,每一个体育老师的一言一行就是思政教育,每一堂体育课都是思政课,体育场是校园内最大的思政课堂...体育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个体,对体育教学的投入是对抓课程思政效果的捷径。”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宋敏娟在调研体育部工作时也指出,要进一步打造海大特色营地课程,促进同学身心发展,提高文明校园建设水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在水畔营地课程中,进一步突出海大特点、寓教于乐的项目受到了同学的热烈欢迎。

练习心肺复苏与体外除颤及地震、踩踏和抗洪等防灾救灾演练

在水畔营地的实训基地中,信息学院的施曼丽、工程学院的周姿均、食品学院的张楚杭等同学,正全力进行着“扎船”的练习,他们用场地内找到的防水布、木头、铝材和胶带等材料在制作临时渡河用的帆船。“我们可以坐着自己造的‘船’,追随海大前辈的足迹,‘下五洋捉鳖’”,施曼丽开心地介绍着最后的成品。另一边,工业工程专业的王璐恺、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朱明磊、黄毅涵等同学则正在围绕假人练习着CPR/AED心肺复苏与体外除颤等救援技术,更远处还有机器人工程专业的王邵校、工业工程专业的王国金同学在练习地震逃生、教室踩踏预防和消防灭火器使用等救援、救灾项目;也有陈星、徐傲君、张卓等同学在跟随老师学习野外矿产植物和化石宝石的收集、利用,传承着玉石文化、茶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学习打绳结训练

野外植物矿物和玉石宝石的收集、利用

放眼未来,海大特色水畔营地教育,还将进一步拓展体育育人的新方法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路径,开辟校内野菜辨识与食用、跨河浮渡与索道通行、攀岩与速降,积极与校外基地和企业联动开展学农实践、红色研学、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等项目,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供稿: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