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系列报道(42):朋辈助心理 智慧育人心

发布者:邓叶芬发布时间:2023-11-20浏览次数:20

2023年4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2023—2025年)》,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长期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促进学生健康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了一系列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上海海洋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育中心为响应号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化主题教育成果转化应用,为实现“一院一品、一中心一品”的创建目标,坚持将育心和育人相结合,增进师生交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依托“学校、学院、班级、社团”四级教育工作网络,实现心理知识教育多元化、心理健康活动品牌化、心理咨询服务规范化、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化“四级四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注重全员参与、全过程关注、全方位实施,加快推进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努力为大学生创建多重滋养发展的关系、背景和生态系统,形成朋辈互助、课程体验、活动共享三位一体“互助共享式”心理育人新模式,为学生健康成长发展赋能。

朋辈互助暖人心

心理中心注重发挥朋辈互助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和“小海心”朋辈队伍建设,使得朋辈关怀和正能量传播成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危机应对能力的有力支撑。朋辈互助在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的同时,通过近距离的“互助共享式”心理健康教育引领学生成长,实现全提升。通过选拔学生加入“小海心”朋辈队伍,打造一支具备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具有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朋辈辅导技能的学生团队。在学校心理中心,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基础性工作,作为学校和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在学生中形成“他助—互助—自助”的心理辅导机制,使学生在平等互助的氛围下感受到支持、肯定和接纳,实现自我积极发展。

同学们积极参与心理主题活动

此外,心理中心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高效性、预防性、教育性功能,积极开展“鱼+闲话”、树洞回复、茶会交流、海心聊天室等不同主题活动,使学生在朋辈交流陪伴中认识自己、相互沟通、共享经验,实现强化自我心理支持系统、改善生活学习状态、共同成长的目标。

第二课堂助成长

心理中心与朋辈团队联合打造《海心聊天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体验性、实用性为目标,以分主题、分需求教学为途径,通过“积极资源”这一主线贯穿始终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集知识讲授、活动体验、师生讨论于一体,打破以知识体系为逻辑框架来构建课程的传统做法,避免过分追求理论体系完善的“学科化”倾向,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自身特点,重点关注全体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我调适能力和朋辈互助能力的同时,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潜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课程体验中成长。

“海天聊天室”的一期栏目

深化活动赋内涵

心理中心坚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常态化、主题化、精品化”,依托“5·25”心理健康活动季、“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等时间节点,集中开展爱的抱抱、“大智若鱼”心理微课、心理嘉年华、春日来信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各种形式的育人潜能,深化活动内涵,在引导学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体验、共享和成长,从而完善健全人格,提升心理素质。

小海心心理协会社团活动

开展以“时令”为契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中心根据时令特点和大学生活实际,每月设立一个主题,开展线上知识推送与线下活动,把更多人、事、时、地、物中的“沉睡资源”纳入活动中来,引导大学生在关爱自我的同时关注社会、关心集体、关怀友伴,营造全程浸润式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心理中心还外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宿舍、走向自然,感受生命成长和培育乐趣,在体验自然给身心带来放松和愉悦的同时,学会关注自身情绪,提升关怀、欣赏与尊重生命的能力,感受生命蓬勃力量。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现代化建设还是人才培养,都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人群作为基础。学生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只有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发展。上海海洋大学以“心理育人”为契机,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形成朋辈互助、课程体验、活动共享三位一体“互助共享式”心理育人新模式,开发了学生心理潜能,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个体品质与群体气质,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供稿: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