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更名、临港办学15周年暨建校111周年系列报道(14):在海大学习,在临港发展

发布者:刘绵琦发布时间:2023-11-17浏览次数:61

周煌洁,上海海洋大学2015级校友,连续创业者,担任上海文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洁斯雯文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上海海洋大学是教我育我的母校,临港是我成长发展的第二故乡。”周煌洁深情地说。2015年9月,他开启了他在临港学习四年、创业了四年的人生新阶段。

“浪漫”的海大学习生活

周煌洁说,他在大学有非常丰富的经历。如创办了海大最大的文化类社团“文部”,在海大举办三次大型书画展,大一加入校羽毛球队征战大学生羽毛球联赛,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10余项……但是,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海大的四年里走遍学校的每个角落,填了三百首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有言:“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周煌洁看来,无论是海大秋天飘落的银杏叶,还是元鼎路上的华灯、元月桥头荡漾的明湖湖水、踏波桥边盛开的桃花,海大的一枝一叶、一桥一水都和他的情感深深地交融。

周煌洁自小喜欢传统文化,上大学前也有一些诗作,但真正让他推开诗词大门的契机是源于文法学院王卫华老师的一门选修课——诗词鉴赏。王老师是文艺理论方面的专家,他在这门课上以《诗词例话》为本,用理论视角庖丁解牛般解析了很多诗词案例。“王老师带我进入了诗词的新世界。”周煌洁说。

课余时间,周煌洁每周至少抽一整个下午去王卫华老师办公室求教,每次都能遇到办公室里另一位儒家哲学的专家李华老师。带上新作的诗词,抑或是与老师一同分享近期的读书感悟。这个习惯坚持了近三年。那整整写满了的两本词稿,其中的一字一句都是这段人生历程最好的证据。“这三年里,我和两位老师结下了深深的师生情谊。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组长诗,拿去请王老师帮忙修改,我们从下午两点一直改到凌晨仍然精力充沛,现在想来,那段时光真是终生难忘。”周煌洁说道。

“激荡”的临港成长时光

在临港扎根。“大三那年我辞去社团的工作,开始投入到未来的规划之中。我在海大学习计算机专业,时值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带来了大量的创业方向。我发现职业教育行业的B端和C端信息非常不对称,我自己又刚好热爱这个行业,且具备信息思维。”于是在2018年,周煌洁和他的朋友们在临港这座新城顺势创办了上海文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在临港发展。“2019年,在公司战略下,我们也开始涉足文化行业,从事文创供应链系统开发运营。这段创业的经历蜿蜒曲折,团队曾多次走在崩溃的边缘。记得我们创始团队一起开会复盘,开着开着,大家都泪流满面。好在我们惊险地扛过了收入危机、人才危机、管理危机、资金危机,拿到了两轮投资,挺过了咿呀学语的摸索阶段。经过四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上海市创新型中小企业。拥有57项自主知识产权。”

回馈临港。疫情期间,周煌洁得知上海海洋大学封校,立即向学校捐赠50000个口罩,200件T恤供校内师生度过“非常时期”。同时他也加入了海洋小区志愿者的队伍。先后参与了消杀、快递、核酸、抗原、巡逻、宣传、困难户摸排及物资发放等多项工作。他每天做志愿者的时间超过8小时。后来周煌洁还加入了海洋小区志愿者指挥部,为海洋小区抵御疫情贡献力量。

“美丽”的未来前进方向

至今为止,周煌洁在临港学习、工作、生活已有八年了,能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临港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临港的街头,经常能看到这么一句话“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临港这块宝藏之地,蕴涵着大量的机会。近年来,临港新城给出了很好的人才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住房政策,这座崭新的城市背后需要大量的青年人才参与建设。

一滴水会蒸发,一盆水会干枯,一涓小河会流动,一条大江会奔腾,只有无尽的海洋能纳百川而生生不息。只要我们每一滴小水滴都汇入进来,拥抱发展,我们就都能一起感受到大海的开放和宽博!希望能遇到更多的校友们加入进来,一起建设临港、回馈母校!

给学弟学妹的寄语

2019年6月,我从海大毕业了,以下是当时我对自己未来的思考,送给还在校内的学弟学妹们!

问道

大愿何其渺,长路知多少。

力尽心不逮,斯人恐已老。

经穷徒皓首,匪为圣人道。

大道如明星,当空放文曜。

我心

文曜光灼灼,万界满光华。

光华诚足贵,我不独为佳。

众生如黄土,众圣如雨斜。

我心如冬种,春雷发黄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