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更名、临港办学15周年暨建校111周年系列报道(4):薪火传百年 筑梦新片区

发布者:刘绵琦发布时间:2023-10-20浏览次数:65

1912年,吴淞江畔,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成立,为中国水产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骨干人才,涌现出张镠、侯朝海、朱元鼎、陈子英、孟庆闻等著名水产教育家和学者,创造了数以百计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2008年,东海之滨,上海海洋大学整体搬迁至临港,百年新岁再出发,上海海洋大学已发展为水产、海洋、食品特色显著的多科综合应用研究型大学;时间来到2023年,在持续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同时,海大人立足上海、扎根临港,不断提升科研实力,夯实科技创新水平,为新城发展建设贡献“海大智慧”。

聚焦水产种业 端稳中国饭碗

创校百十年,一代又一代海大人始终不忘维护国家种源安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支撑我国水产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与使命,投身水产种业研究。

学校依托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引进全球领域顶级科学家,建立了一流的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中心。2008年以来我校科研团队相继繁育成功团头鲂“浦江2号”、三角帆蚌“申紫1号”、“吉丽”罗非鱼、坛紫菜“申福1号”、中华绒螯蟹“江海21”等12个水产新品种。相关成果推广应用于全国主要渔业主产区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渔业脱贫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一直以来,上海都是我国大闸蟹消费第一大户,占全国成品大闸蟹消费的10%以上,但本地蟹却迟迟没有走上上海人的餐桌。直到2016年,以“大长腿”著称的“江海21”中华绒螯蟹的成功选育与推广,让上海本地蟹在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各方面跃居全国第一梯队。改变了消费者对上海本地大闸蟹成品蟹个头小、品质差的固有印象,“江海21”肉质鲜美甘甜,广受食客好评。目前,“江海21”品种已累计在全国16个省市区养殖,年养殖面积约30万亩。“江海21”的问世,是我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上海发展的生动缩影。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对外开展国际合作,积极扩展与国际组织、国外科研院所合作的深度、广度;积极对接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我校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到沿线国家。

聚力海洋强国 共建蓝色新城

学校海洋学科在国内特色显著,优势明显,在海洋高端装备研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研究基础。学校拥有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及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渔业工程水动力学实验水槽;建成全球独特的极端微生物菌株库、基因库、化合物库等战略资源储备体系,为全球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养护、深入参与全球海洋生物资源治理提供关键依据。

2018年,学校联合其他单位自主研制的万米级着陆器,成功着陆马里亚纳海沟10918米深渊,首次测定深渊海底总耗氧速率;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形成海底冷泉的新机制;2019年,我校联合多个国家完成了全球首次南极磷虾资源单季环极并行调查,实现了南极磷虾资源调查史上重要突破。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片区也将发展蓝色经济,形成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作为“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2022年,在临港管委会的支持下,依托我校建设的临港新片区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型平台应运而生。平台充分发挥我校在海洋生物、深渊科学等特色领域的科研实力、学术地位及行业影响,聚焦海洋药物、基因编辑、生物药物、临床监测等前沿领域,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产业标准制定、产业创新应用示范等工作,推动临港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化发展,助力临港海洋生物医药硅谷建设。

平台开展海洋微生物来源新型肺损伤小分子溶栓候选药物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发现了新颖结构海洋化合物溶栓作用的新型作用机制,创新提出了血液因子构象引发纤溶因子活性变化的理论观点。目前已完成海洋双吲哚化合物溶栓候选药物临床前研究,并与某生物医药公司达成成果转化(交易额1亿元)。

聚焦生态文明 共建绿色新城

我校水生生物学和水域生态学历史悠久,拥有一批在生态环境、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创新应用、近海生态修复、海洋牧场建设等领域的知名科研教学团队,坚持海洋、生态与环境学科的多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在水域环境与生态、水污染控制与处理、港航生态学与生物入侵防治、近海生态修复与海洋牧场工程、海洋环境安全、生态系统动力学及水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等方向取得了良好的研究积累和国内外广为认可的业绩。学校孵化的上海太和水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专注于水域生态修复的上海水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均为业内龙头企业。从上海之鱼到滴水湖畔,从南汇海滩到大学校园……放眼上海,聚焦临港,许多重大项目背后均有上海海洋大学水域生态治理团队的身影。

在南汇东滩,我校充分利用水域生态环境学科优势,筛选出三种适合上海南汇滨海湿地光滩修复的典型植物种(海三棱藨草、芦苇和盐地碱蓬),并建立了3种植物的种植示范区,退化光滩恢复植被湿地共500亩。 2021-2022年我校师生在南汇东滩湿地潮上带荒滩开展盐地碱蓬群落构建,在东海滨海滩涂区域建立了占地约15亩的水生植物种植示范区,形成一定规模的红色滨海湿地景观。

此外,我校拟与临港新片区共建水域生态研究院,结合新片区“河湖交汇,湖海呼应,蓝绿交融”的水域生态特点,打造以滴水湖为中心的临港新片区水生态环境高质量生态保障体系;在充分认识临港水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现状基础上,建立“综合监测,生态治理、科学管理”的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打造生态绿色城市,建设“临港样本”,为新片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海大力量。

几度变迁,初心不改,百余年来,海大人秉承“渔界所至,海权所在”的创校使命和“勤朴忠实”的校训,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在平凡中坚守初心,在奋斗中谋求发展,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彰显了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大学气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洋人将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水产一流学科建设为统领,围绕服务海洋强国、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战略,切实做到国家需求有保障、地区发展有助力、行业发展有支撑,为国家海洋水产事业和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供稿:科学技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