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 感谢有你丨刘坤:包容奉献化春雨,润泽桃李好实践

发布者:徐璐发布时间:2023-05-10浏览次数:10

三尺讲台 感谢有你丨刘坤:包容奉献化春雨,润泽桃李好实践

刘坤,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2004年4月至2009年3月在日本大学生物资源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硕士与博士学位。2014年至上海海洋大学任教,主讲经济法、公司治理、食品经济学等。主持、参与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上海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2020年获上海海洋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022年《经济法》课程荣获上海海洋大学“好课堂”,曾多次荣获上海海洋大学“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称号。社会贡献突出,2021年捐助西藏萨嘎县贫困儿童图书850册,参与筹建贫困地区“图书室”,2022年被聘为“筑梦西部 关爱留守”东西部协作未成年人成长公益行动项目青少年成长导师。


五月的上海,空气里残留雨后的氤氲。习习清风沁人心脾,吹起了明镜湖面星星点点荡漾的鱼纹,也喊醒了校园花圃里沉睡着的千万微小花苗……师者若清风,蕴藏着丝丝缕缕的心意,随春而起,漫掠山湖,润泽万物,恩惠洒抛众生。春润万物,师泽恩露,有这样一位师者正在春天的土地上耕耘、播撒,而“青年学生”的幼苗在其滋养下愈加欣欣向荣、绿意盎然。

怀包容之心“授生以渔”,做一名“情绪劳动者”

初识刘坤老师,是在面对面的采访中。问及教学特点和教学经验时,他笑着谈到:“现在的学生和以前可不一样了!他们有许多种途径去获取知识。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只是简单地传道、授业、解惑,而要成为一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链’,更多地从‘情绪’上关注他们,引导他们去自主探索,也就是所谓的‘情绪劳动者’。”比起一名单纯的知识传播者,在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之间,刘坤显然选择了后者。

课堂上,刘坤惯用的讲课方式是理论和实例穿插。“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其实很容易分散,那我就在每个枯燥的知识点后面都渗透一个实际案例,多和学生聊聊身边‘看得见’的司法实践,争取激发他们的兴趣,也能把课程讲得更有意思一点。”潜行在幽深的知识海洋,刘坤老师引导着学生探究宛如茂密乌黑的水藻般艰涩难懂的理论,发现一条条隐藏其间“自在遨游的鱼儿”。同学们在欣喜于获取知识带来的喜悦的同时,仿佛自己也成了知识深海里穿梭的快活鱼儿。

如果把学习比作垂钓,刘坤老师则是不断引导着学生去“发现鱼”,接而细心教导“钓鱼”小技巧,又变着花样把“鱼”升值……渐渐地,他也成为了海大湖畔一名拔萃、老练的钓鱼“教练”。

问其成功之“窍门”,其秘诀乃藏于“包容”二字。“你得去理解学生的处境啊,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你理解了学生之后,也可以进一步调整自己上课的方式方法,这是一个相互磨合、适应的过程。”正是这束包容之花在刘坤老师的课堂上绽放出了独属于他的芬芳。他的学生讲,每节《经济法》的“早八”,临近教室门口就能听见阵阵舒畅、动听的音乐。便觉一股恬淡的希冀在心里油然而生。刘坤老师会在课前为昏昏欲睡的“早八人”播放几首轻快的音乐,唤醒他们新一天的憧憬和动力。

在课堂上,当遇到晦涩难懂的法律名词,刘坤老师有时会随手举起身边的水杯作为“拍卖高档品”,随机邀请同学来一场绘声绘色、欢欣鼓舞的现场演绎;有时则化“高深”为“通俗”,讲出一两个生动形象的“诙谐词”,常常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正因秉承包容、理解之心,刘坤老师更懂得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大家一点点融入课堂氛围,在轻松欢乐的课堂寻觅知识的真谛。

清晨,天朗气清,教学楼门前的山茶花也开得鲜艳赤热。学生们怀着点点雀跃,留恋清晨美好的音乐,也敬爱着三尺讲台之上讲着《经济法》的这位“情绪劳动者”。

着奉献之念“点燃薪火”,做一名“社会践行者”

如果用最近兴起的荣格八维理论功能评价刘坤老师,我想一定是“外倾感觉Se”。这一类型的人们乐于尝试,敢于实践,认为人生时刻都是一场华丽的冒险并陶醉其中。“无论是做学术研究,还是带着学生团队参加各种比赛,更多是重在参与和体验,我就挺喜欢跟学生在一起,彼此聊聊想法,多跟年轻人接触,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对他而言,和学生一起将抽象的理论抽丝剥茧化为具象的可体验、可实践的过程,是更加值得探索前行的。刘坤常年带队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评审、研究课题等相关工作,他是大家心中的好老师、好朋友,哪怕是朋友圈中相关的“法律援助”活动,大家也不忘转发“坤坤”前来相助。“其实自己更多的就是利用一点微薄的社会阅历,尽量为大家答疑解惑吧。”声声关切,丝丝化情,无言渐微,深入人心,春雨润泽万物,尤是如此。

除开教学工作之外,刘坤老师热爱运动,业余时间常常与学生一起踢足球,更是海大足球协会的重要一员。七月流火,操场上肆意喷薄着青春朝气蓬勃的绚烂色彩,刘坤老师与足球队员们正挥汗如雨、蹈厉奔腾……工作内外,刘坤老师始终与学生在一块,他是无数学子成长之路的启明星,源源不断地散发“光和热”,而学生也在接续不断地影响着、改变着他的生活……

关爱是一膛炉火,慈善家为它添薪加炭,炉火生生不息,刘坤老师为海大的熊熊燃烧的炉子里更添一薪。“做公益其实占不了多少时间,跟学生面对面见面,到家里去家访,跟学生去交谈……做完以后你会发现很挺有意义的。”这是他赋予公益事业的意义。当年刘坤孤身前往日本留学,一直依靠勤工俭学完成学业,直到后来因成绩出众获得米山奖学金,渐渐改善了困窘的生活,正是这一束曙光给予了他温暖,致知力行,踵事增华,庚续奉献之薪火,他后来也成为了米山纪念基金会、米山校友会会长,岁月流转,实践笃行,刘坤老师手捧着“薪火”传递给了下一代青年。



(撰稿:校记者团 陈羽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