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 感谢有你丨洪中华:遥感让他拥有了“千里眼”的能力

发布者:刘源发布时间:2023-04-12浏览次数:10

洪中华,教授(破格),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同济大学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天空地海一体化遥感信息智能处理。获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22 排一)、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22 排四;2015 排六)、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6)、全国高校GIS新锐奖(2016),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17)。先后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应急评估专委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深空探测遥感测绘工委会和智能化测绘工委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出版专著4部,在SCI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一作/通讯30余篇),是30多个SCI期刊审稿人、2个SCI期刊客座编辑。

俯瞰地球,紧跟需求,参与地震灾后技术支持和震后救援

面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发展纲要》确立的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高分对地观测重大专项,他从2012年开始参加了多项国产高分测绘卫星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包括我国首批高分测绘卫星资源三号、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遥感卫星高分四号、首颗民用亚米级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高分七号等高分卫星遥感高精度测图关键技术研发。作为技术负责人,研制了大范围高分卫星遥感影像处理系统,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作为研究遥感并具备了一定的“千里眼”能力的他不论是作为海洋大学的一员还是作为一名遥感研究者,都把参与地震灾害技术支持和震后救援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种理念下,他总是会在我国发生破坏性大地震后的第一时间迅速赶往地震现场参与技术和救援支持,先后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2022年5月21日云南漾濞6.4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凸显了教师党员在专业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抗击灾情等工作中的先锋作用。多次地震灾害技术支持和震后救援的参与中,开展了模式遥感地震灾害损失三维精细化评估方法研究和首颗民用亚米级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与激光测高三维测图方法研究,先后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资助和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并获得了中国测绘学会的“测绘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海洋遥感,攻坚克难,助力建设海洋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指出:“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校的重大战略机遇。进入上海海洋大学之后,海洋遥感成为了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先后在岛礁高精度三维测图、海上目标智能识别等方面取得突破。由于遥感图像覆盖范围广、识别目标小、场景复杂干扰强,使得精确识别舰船目标尤其是确定舰船的类型仍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但是凭着对海洋事业的热爱,他带领项目组成员持续攻关、解决了薄厚云、海杂波等造成的高虚警、低召回率和抗干扰能力差的关键难题,将舰船识别的类别推进到L2级,显著提高了模型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引领创新,积极育人,致力于高分卫星影像处理系统与深空探测研究

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他认为积极主动和严谨的指导和思想传递会对学生起到示范效应,从而引导、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责任的担当。他带领学生参加高分卫星、军工预研等项目,弘扬国产自主可控软件研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科技自强的爱国情怀。他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践行“课堂-思政-科研-实践育人”模式,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先后指导十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获国家级、省市级学科竞赛奖十余项,获2021年度校优秀研究生导师、2022年度校育才奖。

新时代这十年,是我国高分卫星从数十米到亚米级、从高分对地观测到深空探测飞速发展的十年,也是高分卫星影像处理系统国产化、赶超世界先进的十年。洪中华把一个个奋战的日夜、一行行静默的代码融入到一项项国家高分对地观测重大专项任务之中。近年来围绕国家“十四五”深空探测战略,他又进一步将技术扩展到月球和深空探测领域,开展月球轨道器遥感高精度三维形貌测图方法的研究。他坚持做难事,做国家亟需的事,成果在测绘、地震、海洋、气象、军事、土木等领域广泛应用。


(供稿: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