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 | 调研走访听民声,科技助农促振兴

发布者:徐璐发布时间:2022-08-22浏览次数:10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上海海洋大学“微科助农”社会实践团队以播种机械化为切入点,利用暑期实践在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区开展农业耕种及农业机械化现状的调研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成员和当地农户合影

目标精准化:结合专业所学,走访田间地头。

    由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沈雪达、冯雨晴带队的项目组,赴江苏省仪征市枣林湾开展了第一阶段调研。项目组紧密结合专业优势,走进乡村、扎根土地,紧扣“智能、便利、质量、成本、效率”等关键词,通过“当农户、问农户、帮农户”开展参观考察、调查研究、政策宣讲、学习体验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切实了解农村农业的发展现状,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普及以及农户购买农机的意愿等情况。

    据项目组调研,该地区种植户大部分是承包经营,所种植产物多为火龙果、草莓、香瓜等经济作物,而在种植过程中也多为人力种植,在播种期间会借助简单的半机械播种机等农业机械设备进行播种。

团队成员田间调研

内容属地化:聚焦农村痛点,开展精准调研。

    团队结合国家政策、社会热点、农村痛点及该地区现有基础,开展主题鲜明实践活动。仪征市枣林湾近年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致富,在金融、电力、科技等部门支持下,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约15000亩,多以大棚种植(塑料膜大棚、玻璃大棚)为主,种植葡萄、彩椒等特色蔬菜瓜果,带动800多名农民就近就业;当地政府也时常会派农业部门人员来此做种植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并带领农户们学习机械设备的使用,带领当地农户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

    在团队成员调研当地种植有什么“疑难杂症”的时候,大多数种植户都纷纷表示地太多,种不完,由于现阶段市场上的播种机多是大中型,能够较好地满足普通耕地种植户的需求,但是对于大棚种植户而言,更多的是需要微型播种机,随着林湾大棚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光靠人力是很难顺利播种的,同时受薪酬的约束,种植成本也是一个问题。

实践互动化:催生农业兴趣,实践增长才干。

    项目组充分发挥利用在校积累的学习经验,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运作思路。一方面,亲临大棚体验,感受农业魅力,了解农户需求。当地农户李大叔说:“由于现阶段多是大中型播种机,本地大棚面积较小,机器很难作业,所以从前期的播种到后期的采摘都靠人力完成。”当团队成员问到销售情况时,李大叔笑着说,“混口饭吃,我们香瓜不打农药、肥料大多用的都是农家肥、香甜可口,品质杠杠的!在当地市场有很多合作商家,都卖给他们了。”

    另一方面,当地“大棚专家”介绍了智能温室大棚能够远程获取大棚内部的实时数据,可以自动控制温室设备,例如:湿帘风机、喷淋滴灌、内外遮阳等。农户还可以通过手机等信息终端进行智能化远程管理,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保证温室大棚内环境适宜作物生长实现精细化的管理,为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创造条件。

和“田间种植专家”学习知识

知行并进化:践行时代使命,凝聚青春力量。

    团队始终以“深入下乡实地调研,普及智能机械化生产,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在实践中访谈,在实践中发问,在实践中收集调研地区农村农业情况、机械使用率以及对农业机械使用的看法等相关数据,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调研内容,提高了团队成员对农业的认识,增强了团队成员帮助农业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心,带动了团队成员进一步思考农业机械使用问题的研究兴趣。冯雨晴对团队成员说:“最好的教育永远在路上,实践就应该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基层乡村,在亲身体验中了解农情,在实践锻炼中增长知识才干。”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青年在乡村大有作为,科技在乡村大有可为。身为海大农学学子,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过程中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乡村振兴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供稿: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