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疫情防控窗口期 主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队伍

发布者:徐璐发布时间:2022-07-28浏览次数:10

     在今年上海疫情防控中,基层治理能力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一大批社区志愿者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何抓住这次疫情防控的契机,把分散的志愿者组建成志愿服务队伍,一方面更有效地参与疫情防控,另一方面为疫情后社区治理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自组织基础,构建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长效机制。让我们一起听听专家怎么说。

疫情防控期间,居民容易形成志愿服务队伍

     一是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注度提高。平时居民的精力重心放在工作和家庭上。疫情防控期间,社区的公共需求突显出来,促发热心的社区能人带头解决社区公共问题。同时,居民居家封闭,也有更多时间关注社区问题,参与解决社区事务,相互帮助形成的温暖感觉激励更多的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成为志愿服务队伍产生的人际基础。

     二是居民之间的共同利益得到放大。共同利益是把居民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居民为了共同利益走到了一起。比如,居民一起做核酸检测,大家比较关注人群拥挤带来的感染风险,希望有人协调解决问题;居民采购物资困难,希望有人提供帮助;在居委会工作力量不够、没有物业公司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消杀需求突出等。在危机事件发生时,个体力量的单薄和集体力量的强大,驱使人们为了共同利益加强联结,有助于形成一呼百应的局面,成为志愿服务队伍产生的利益基础。

     三是居民的凝聚力增强。爱心在人群中具有传导效应,一个人的善举会激发更多居民参与进来,带动整个社区善心迸发。善心、善念和互助会增强居民之间的情感,居民容易形成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意识。疫情期间,邻里互助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一旦邻里互助开启,在你来我往中居民间的感情就会逐步增进,信任度得以建立并增强。居民自发互助成为志愿服务队伍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

     四是微信群成为居民沟通的平台。平时居民之间不熟悉,很多小区没有建立微信群,很多建立的微信群活跃度也不高,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低。疫情期间,小区封控信息、核酸检测信息、小区各类通知都通过微信群传递,居民对微信群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微信群也为居民发表意见、问候和帮助其他居民提供了平台。社区能人和热心人逐渐浮出水面。微信群的交流成为志愿服务队伍产生的信息基础。

抓住疫情防控的“窗口期”,把志愿服务队伍建起来

     社会危机事件促进了居住在一个社区的居民守望相助。疫情期间居民在微信群里的互动,因为缺乏见面沟通,无法把现实人和虚拟人对应起来,导致微信好友是一种松散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应急情况下会形成合力,但在应急事件结束后又会恢复常态。我们要抓住疫情防控的“窗口期”,把能人挖掘出来,把一支支志愿服务队伍建立起来。

     一是巩固小区微信群和楼栋微信群。居委会和楼组长要扩大微信群的覆盖面。如楼栋住户较少,可以实现楼栋居民的全覆盖;如小区微信群受人数限制,可以多建几个群,保证每家参与。居委会要组织楼组长学习微信群管理知识,用好微信群发布活动、动员群众、引领群众的作用。

     二是在微信群里发现热心能人。疫情期间,经常为大家服务的热心居民涌现出来。居委会可以通过楼组长发现能人,同时主动关心能人、支持能人、用好能人,帮助能人成长为社区达人和志愿服务骨干。楼组长自身也要发挥好志愿者骨干作用,带领更多居民做志愿者。

    三是居委会和楼组长帮助骨干志愿者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疫情期间,居民的互助多是自发的、分散的,没有形成组织,居委会要有意识地引导社区能人吸纳骨干力量,组建志愿服务队伍。队伍的管理层由队长和几位能人组成。项目是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运作的前提,是链接资源的载体,是凝聚志愿者的平台。居委会可以请社会工作组织或成熟的志愿服务组织一起设计项目,让疫情期间出现的临时志愿服务队伍永葆活力,为社区长效治理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作者系上海海洋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上海海洋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