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十华年 盛世如歌(二) :北京冬残奥会上的火炬手

发布者:徐璐发布时间:2022-03-11浏览次数:10

楼宝,上海海洋大学1993届渔业资源专业毕业,博士,研究员,现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水产养殖动物繁殖生物学、遗传育种学和增养殖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主持完成省“十二五”“十三五”水产新品种选育专项课题、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其它省厅级项目40余项,获国家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以及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等10余项次,发表论文190余篇,主编出版著作4部。先后获得“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最美科技人”等荣誉称号。 

残奥会上的火炬手

2022年3月4日,3月4日上午,冬残奥会火炬来到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第29棒火炬手、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楼宝在此踏上“追梦之路”。


楼宝高擎火炬,身着红白相间的火炬手服装,他的自豪和骄傲之情也从灿烂的笑容中流露出来。道路两旁的观众们挥舞着旗帜、呐喊着口号,为这位残疾人科研工作者加油。

楼宝激动地说:“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火炬手,从接到通知那天开始就一直处于兴奋期待之中,虽然火炬传递只有短短的50米,但是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我来自浙江,来过很多次北京,每一次来都能体会到北京的无障碍环境越来越好了。”楼宝表示,科研精神和运动精神是相通的,科研工作者也要向运动员学习,学习他们身上拼搏、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水生生物研究领域,楼宝工作了近30年。2004年,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右腿,装上义肢后,他继续奔走在科研一线。靠着拼劲,楼宝在科研上取得骄人成绩,在全国首创小黄鱼人工养殖商品化,他也先后荣获国家海洋科技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不忘初心 潜心科研结硕果

“这段时间要多观察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一下这个重要数据,对研究黄鱼生长规律很有帮助……”这是浙江省农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楼宝的工作日常。多年来,身为水产养殖专家的他总是不停地奔波在办公室、实验室、养殖基地间,带领团队走出了一条“人工繁殖黄鱼”的成功道路。 

谈及楼宝对于海洋水产研究的执着与热爱,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1993年,楼宝从上海水产大学渔业资源专业毕业后来到位于舟山的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基层科研人员。工作中,他发现随着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问题的凸显,不仅给黄鱼消费市场带来困扰,也给黄鱼的生长造成影响。带着这样的思考,楼宝逐渐对大、小黄鱼的育种养殖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暗暗许下了一个愿景——让老百姓都能在餐桌上吃上鲜嫩味美的黄鱼。也正是从这时开始,他正式踏上了“两条鱼”人工养殖的科研道路。 

“科研要有激情,但也要耐得住寂寞!”这是楼宝对学生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多年科研工作坚持的信念。在舟山工作的二十多年里,他深入海洋渔业科技开发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2004年,一场出差回程中的车祸让楼宝不幸失去了右腿,突如其来的打击没有让他丧失生活的勇气,更不甘心放弃热爱的水产科研工作。他花了8个月时间积极做康复训练,然后戴着一截假肢重回工作岗位。“装上假肢后,我又恢复了自由,下海岛,走基层,随时都可以。”楼宝说。 

重回岗位的楼宝与之前并无二致,带领团队进海岛、上渔船,深浅不一的脚印,踏遍了无数个纵横交错、宽度只有30厘米的网箱浮板……这不仅是他服务产业的缩影,更是他将论文写在海洋上的见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楼宝成功捕获了一群野生小黄鱼鱼苗。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日夜呵护、监测和反复实验,他带领团队终于攻克了规模化人工繁育小黄鱼的难关,在国内首次育出全长7厘米的小黄鱼苗种2.5万尾,被称为“子一代小黄鱼”,这对于海洋鱼类种质资源开发、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和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19年,为进一步完善学科研究体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计划组建水生生物研究所,急需一位水产领域专家出任学科带头人。这对已经50岁的楼宝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重整行囊再出发,参与省农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组建工作。“省农科院平台更大,学科更全,不仅能为科研提供更多优质资源,同时也可以为基层做更多的事情。”楼宝说。 

扎根渔业 科技帮扶促共富 

小黄鱼肉质鲜嫩,与大黄鱼一样,一直是老百姓餐桌上喜爱的海鲜产品。但随着海洋环境和捕捞渔业的变化,其群体出现了个体小型化、性成熟提前等问题,导致渔业资源种群结构低龄化,群体生态系统脆弱,捕捞量不稳定,品质下降。这不仅影响了沿海地区渔民的经济收入,也对当地的企业发展、产业链循环、生态保护等带来严重制约。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楼宝团队一直致力于推动黄鱼养殖技术的落地转化。自2014年起,团队就与象山县科技与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开展了小黄鱼驯养、人工繁育、养殖等相关技术的持续研究,经过多年攻关,团队不仅进一步了解了小黄鱼的生长规律,还实现了小黄鱼苗种从野生到全人工、从小试到稳步扩繁再到网箱养殖等的可喜突破。2020年,小黄鱼正式实现人工养殖商品化,育苗量超过200万尾。 

象山一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楼宝多年来进行技术指导的企业之一。负责人张进城告诉记者,在楼教授的指导下,合作社认识到科技助力黄鱼养殖的重要性,在引进绿色养殖新技术和改善饲养环境设施的基础上,优化黄鱼种群的结构和抗病性,其品质得到大幅提升,吸引了许多外地客户慕名而来,合作社年产值已达到千万元。2020年,该合作社也与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等企业一起,成为省农科院“象山小黄鱼科研合作基地”。 

来到省农科院后,楼宝服务的范围更广了,跑得更勤了。两年来,他通过走访全省11个地市60余个县区,加强了与水产相关部门及企业的联系,为百余家水产养殖企业(场)和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同时,身为象山县团队科技特派员负责人的他,也通过为象山县海水养殖产业提供精准化科技服务,受到了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们的一致认可。 

如今,楼宝团队通过对大、小黄鱼的良种培育、病害防治、营养饲料、新型网箱养殖技术等四个方面开展的分析研究,成功推动了象山大、小黄鱼的养殖标准化。在去年台风“烟花”期间,楼宝多次带队奔赴象山一线,对如何降低病害进行有效的技术指导,开出了一剂剂“良方”。“楼老师始终把养殖户们的利益放在心上,只要有需求,他再忙也一定会想办法给出解决思路。同时,他也经常带我们去一线调研,指导我们如何做好下一步的科研帮扶工作。”团队成员刘峰博士说。 

肩负使命 奋楫勇进再扬帆 

靠着对科研的自信、执着和一股子韧劲、拼劲,楼宝坚毅挑起了研究所所长的重任。经过两年多的组建,水生生物研究所终于于2021年10月独立运行。 

回顾建所岁月,楼宝坦言,刚开始还是有些忐忑,但在院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人才紧缺、实验室不完善等困难一点点被克服,广觅学科骨干和优秀博士生组建学科团队,动员全院力量跨学科组建海水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室、淡水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室、水产养殖研究室、水产病害防治研究室和水生生物保护研究室等5个研究室,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科研、示范基地10余个……重大项目争取、团队建设和科研管理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研究所发展前景不断向好,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目前,团队已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的任务“小黄鱼生殖调控及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GRP94对高温应激诱导小黄鱼肝脏细胞凋亡及其信号分子IRE1α的调控作用研究》、省水产新品种选育专项《大黄鱼高产抗逆新品种培育与示范推广》、省重点研发项目《名优水产动物遗传资源数字化利用技术体系构建——小黄鱼遗传资源数字化利用技术体系构建》、省级地方标准《小黄鱼养殖技术规程》等科研项目60余项,为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动大、小黄鱼人工养殖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更值得欣喜的是,他和团队在小黄鱼规模化繁育及良种选育、澳洲淡水龙虾规模化繁育及良种选育、马口鱼全基因组测序及全雄鱼的制备等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在全国率先攻克了小黄鱼的人工养殖技术难题,改变了小黄鱼只能依靠野生的历史,让老百姓终于实现了在休渔期也能吃到鲜活小黄鱼的愿望。 

“新起点新使命,能持续做自己热爱的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楼宝表示,下一步,研究所将依托省农科院“平台大、学科全、服务广”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密切合作,不断深化大、小黄鱼良种选育工作,争取早日推出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最终实现黄鱼的“育繁推一体化”。同时,研究团队也将加紧推进小黄鱼人工饲料开发以及品牌建设的产业化发展,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