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十华年 盛世如歌:上海海洋大学校友中走出的第一位院士

发布者:徐璐发布时间:2022-03-07浏览次数:10

   编者按:2022年,上海海洋大学迎来110周年华诞。百十风雨路上,她与海洋事业连在一起;与民族的奋争连在一起;与国家的复兴连在一起。百十芳华路上,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清晰地展现了海大厚重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

   

2021年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上海海洋大学校友、博士研究生导师陈松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从上海海大校友中走出的第一位院士。消息传来,全校一片欢呼。

陈松林院士1982年1月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系淡水渔业专业,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同时担任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2021年9月,陈松林参加上海海洋大学“双一流”学科论证会,2021年9月,陈松林在第四届全球水产养殖大会上主持了渔业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育种专题的线下学术交流活动。

大学毕业40年来,陈松林针对鱼类养殖业中存在的种质退化、病害频发、雌雄鱼生长差异大,缺乏种质冷冻保存和分子育种技术及抗病高产良种,限制鱼类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主持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多项,在鱼类生物技术创新和良种创制上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建立了我国重要鱼类种质冷冻保存技术,揭示性别决定等重要性状分子机制,创建鲆鳎等鱼类基因组育种技术,创制高产抗病新品种3个。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第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400篇,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210篇,含Nature Genetics  2篇,Genome Research论文1篇,Mol Biol Evol 1篇;论文被Science等SCI他引3623次;连续7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36件;主编出版《鱼类精子和胚胎冷冻保存的理论与技术》《鱼类基因组学及基因组育种技术》《鱼类性别控制与细胞工程育种》《鱼类细胞培养理论与技术》和《Sex control in Aquaculture》中英文专著5部。 他曾获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第四届中华农业英才奖、2012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97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992年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1993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2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称号。 2015年入选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选院士是一份荣誉,但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62岁的陈松林高兴地说,赶上我国“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大好时机,要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鱼类生物技术创新,加强鱼类生物技术在遗传改良、良种培育上的应用,多培育出抗病高产的优质品种,为推动我国鱼类种业的科技进步和水产养殖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奠定鱼类种质冷冻保存基础

我国鱼类养殖业一直存在种质退化、资源减少、缺乏种质保存技术、病害频发、缺乏基因资源和抗病高产良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鱼类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为探寻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陈松林在鱼类生物技术科研一线奋战了40年。

科研成果只有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才能开花、结果,枝繁叶茂。陈松林深知,“水产科技工作者要瞄准水产业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创新性研究,为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渔业科技进步提供动力。”

种质资源是水产养殖的基础,也是种业发展的关键。要打好种业翻身仗,首先要收集、保存好鱼类种质资源。生物技术创新是培育良种的关键,也是“打好种业翻身仗”很关键的一点。“这些年来,我们瞄准这个大的目标,一直在不同层面上开展种质资源保存、创新和利用的研究。”陈松林说。

鱼类精子库、细胞库是保存鱼类种质的重要手段。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在鱼类精子、胚胎冷冻保存和细胞系建立上相当薄弱,缺乏鱼类种质冷冻保存的有效技术和精子库、细胞库。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陈松林就开始做鱼类精子冷冻保存研究,这是种质资源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21世纪初,突破了海水鱼类胚胎冷冻保存技术。随后,建立了我国海水鱼类胚胎干细胞系和组织细胞系28个,建立鱼类种质冷冻保存技术体系,为我国海水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创新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在2006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陈松林的研究又从精子、胚胎上升到分子水平,特别是基因组水平。

破译我国首个鱼类基因组

半滑舌鳎(俗称“舌头鱼”)是名贵海水养殖鱼类,入选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9大品种之一。这种鱼尽管产量不太高,但价格非常不错,一斤能卖到七八十块钱,年产值达到20多亿元。

然而,半滑舌鳎养殖业中存在雌、雄个体生长差异巨大的问题。经过1年多的养殖后,雌鱼可达到1斤多,而雄鱼只有2~4两。渔民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养殖的雄鱼如此“矮小”,没有市场,卖不出价钱,非常伤心。而且在苗种中,长不大的雄鱼比例竟然达到70%~90%,严重挫伤了渔民养殖的积极性,影响了苗种的推广和养殖业的发展。对此,陈松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从2009年开始,陈松林团队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开展半滑舌鳎全基因组测序,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半滑舌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使半滑舌鳎成为我国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第一种鱼类, 也是世界上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第一种比目鱼类。特别是通过全基因组测序,陈松林团队发现,半滑舌鳎存在雄性决定基因,这个基因表达就发育为生理雄鱼, 这个基因不表达就发育为雌鱼,而且,这个基因表达与否和雌、雄鱼大小密切相关。“这个基因表达导致半滑舌鳎雄鱼生长慢、长不大,这个基因不表达就是能长大的雌鱼,且生长速度快。”陈松林说。

 随后,他们建立了半滑舌鳎基因组编辑技术,将雄鱼的雄性决定基因敲除,发现有些突变雄鱼长得和雌鱼一样大,由此突破了半滑舌鳎雄鱼生长慢、个体小的问题。另外,通过性别连锁微卫星标记将苗种的生理雌鱼比例从20%左右提高到40%左右,显著提高了养殖产量,为半滑舌鳎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陈松林的带领下,我国鱼类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工作迅速发展起来。迄今,我国已经在40多种养殖鱼类上开展了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并发表了文章。其中陈松林团队主导完成了8种海水鱼类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

“这些工作将我们国家的鱼类种业和鱼类养殖业推到了基因组时代,为鱼类良种培育、种业发展提供了基因资源和技术支撑。”陈松林说,借助于基因组测序,不仅回答了鱼类养殖业中存在的一些科学问题,比如雌雄鱼生长差异大、雄鱼长不大且比例高的分子机制问题;而且为鱼类基因组育种提供了基因资源和原动力

培育抗病高产新品种

在鱼类养殖业中,还有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病害频发的问题,存在“养什么,病什么,死什么”的怪圈。病害导致养殖成活率低,影响渔民养殖积极性,影响产业的绿色发展。

特别是鱼类养殖业中一直推崇无抗、绿色养殖,不能用抗生素,所以培育抗病、高产的优良品种就成为产业急需,成为迫在眉睫、亟待攻克的问题。

为此,陈松林在2000年底从德国学成回国到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后就瞄准了采用基因技术培育鱼类抗病良种的想法。从2000-2012年,陈松林带领团队成员开展牙鲆种内杂交、家系选育、抗病家系筛选等研究。陈松林团队在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利用基因组资源建立了海水鱼类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研制出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鱼芯1号”,培育出抗病、高产鱼类新品种3个,如牙鲆“鲆优2号”、半滑舌鳎“鳎优1号”等,为我国海水鱼类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研究跻身国际前列做出突出贡献。

同时,陈松林团队还和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合作,将这一技术应用在罗非鱼上面,培育出罗非鱼“壮罗1号”抗病高产新品种,并获得国审新品种证书。“这个技术在养殖鱼类上,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陈松林认为,目前我国鱼类抗病、高产、优质突破性新品种还非常少,采用新的生物技术培育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品质优的突破性新品种,是摆在水产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工程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谈到今后的工作,陈松林表示,将继续以鲆鳎等海水鱼类为对象,将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推广到其他重要养殖鱼类上,为我国鱼类抗病高产良种培育和种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推动我国鱼类种业的快速发展。

“下一步,我们要加快高新技术在鱼类良种培育及鱼类养殖业中的应用,争取培育出更多抗病、高产、优质突破性新品种,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好的良种,为养殖业绿色发展提供良种保障和技术支撑,为人民生活提供更多优质鱼产品。” 陈松林说。

“治学严谨,不知疲倦,令人钦佩,堪为楷模。”“有些人可能觉得做科研很枯燥,但他却把科研当成一种爱好,乐在其中。”这是科研伙伴和学生们对陈松林的评价。虽然已年过花甲,陈松林依然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周末和节假日也时常去所里加班,科研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