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系列报道(52):“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水产耕读教育特色育人品牌行动

发布者:刘源发布时间:2023-12-21浏览次数:11

耕读教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中华耕读文明的世代传承,一方面依靠以“耕”为基础的劳动实践,另一方面依靠以“读”为本源的价值文化教育。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就提出开展耕读教育。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寄语同学们“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因此,水产与生命学院以“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以“读”厚植知农爱农为农的情怀意识,在传承耕读文明中推进耕读教育发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乡村渔民,走进渔民生活,厚植“鱼塘”情怀,建构心系人民价值观念的有力举措,更是当前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人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加强耕读教育的思想文化浸润

一是重构通识教育体系,将耕读教育融入第一、第二课堂。把耕读教育和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强农兴农”人才为使命,全力推进服务“三农”的思想价值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流程全要素重塑教学体系,让新时代的海洋学子扛起责任,走进“三农”,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借助上海海洋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机遇,立足新农科建设要求,以培养“一懂两爱”的新农科人才为目标,以“美育”为抓手依托一流学科,弘扬专业特色,开设耕读系列课程,开设耕读课程《鱼骨艺术与鉴赏》,课序号:1706455-01,课程每学期开课1次,8课时,连续2年来累计授课人数达到200余人,形成耕读系列鱼骨画作品七十余幅,作品参加“汇创青春”等系列赛事荣获二等奖、三等奖等荣誉,编撰《鱼骨艺术与鉴赏讲义(上海海洋大学内部资料)》,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强化有关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治理等课程教学,强化第一课堂。围绕“鱼骨画”为中心,将教学课程和科研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鱼骨实验弃物变废为宝,结合四个不同学习领域,以“认识鱼骨画”为起点,以“表现鱼骨画”为衔接,以“创意鱼骨画”和“探索鱼骨画”为课程落脚点进行了教学内容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绿色环保的同时更传承了鱼骨画这门传统手艺,一方面用新型模式开展教学可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寓教于乐,完善单一模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提高学生对学科的认知度,增强学科自信;另一方面是对非物质文化的一种传承,将作品成果集通过线上线下协同配合的方式进行宣传展示,传承与革新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耕读教育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课程教学中。

二是打造耕读教育师资平台资源。着眼于耕读教育的育人成效,充分挖掘各学校特色和精品资源,将智慧养殖、数据农业、农村金融、乡村治理等领域前沿知识融入课堂、纳入第二课程,将其转成耕读教育的各类特色教育教学素材资源,建设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教师队伍。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加强我校与地方政府、养殖、饲料头部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基地,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支持高校聘用企业技术人员、渔业科技专家、乡村工匠、养殖能手等兼任耕读教育师资。培育和造就一支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兼具、教学与实践能力兼备、专职与兼职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院积极建设涉海水产专业实践联盟,建设校内耕读实践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平台,同时构建产教融合的3个校企合作班——“正大起航班”、“海大班”、“大北农班”,拓展企业实践基地资源,提升36个省市的校外行业实践能力培养基地建设。建设以水产、生命科学类赛事为主的“3+6+N”耕读实践赛事平台。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倡导学生科研,开展学术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营造科技创新氛围。通过鼓励在校大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学习、时下热点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能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初步构建全国水族造景大赛、全国水产技能大赛、鱼卵孵化大赛、全国生命科学联赛为核心,多学科交叉6大赛事。形成学科创新创业实践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我院孵化“互联网+”、“挑战杯”、“全国水族造景大赛”等各类科创奖项200余项,国奖25项。建设具有体验、交互、观摩、实践教学为一体辅导员耕读工作室1间,承担市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9项。在校内外以及调研当地主获《人民日报》、《新民晚报》、《渔业科技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近百余次,如《人民日报》、《新民晚报》、《渔业科技报》等。

三是将中华耕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思想引领,以“名师讲堂”“博读经典”等活动形式,推进耕读文明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文化熏陶,将农耕文明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美育实践中,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榜样带动,以师生、校友中的优秀典型人物激励师生践行“勤耕重读”的理念,引导和鼓励学生激扬青春、报国奉献。学院从2021年“耕读传家-迎新年”活动开始,致力于打造涉农高校的耕读文化氛围,多次借助新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累计发出耕读系列内容70余篇,耕读24节气发出二十余篇,耕读内容总阅读量达20000余次,其中部分新媒体推文多次被校内外媒体转载,如上海海洋大学官微、上海教育网、新民晚报、上海学习平台等。

构筑耕读教育实践常态机制

一是打造“网箱养殖”劳动教育品牌项目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让教育走出“书本”、走下“黑板”,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涵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增强学生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能力。积极推进集综合、多元、共享为一体的校园养殖教育基地建设,引导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强化学生知行合一、知农爱农意识。从5月1日培训招募养殖专业志愿者及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特色“网箱养殖”特色劳育活动。截至11月中旬,共吸引了10个学院126名非水产养殖专业的志愿者参与体验。一共有8个网箱,分别养殖鲈鱼、罗非鱼、团头鲂、草鱼、鳜鱼、珍珠蚌、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8种水产品。在水产与生命学院专业教授指导、相关专业学生协助、各学院志愿团队喂养记录下,共同完成养殖工作。上海海洋大学举行网捕鱼虾活动,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网箱养殖”校内劳动教育基地为海大学子们搭建了一个劳务教育和实践体验的平台,从夏日的台风一直到秋冬的寒露,同学们与各学院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亲历躬行地参与到鱼、虾、蚌、蟹培育的全过程中,产出并共享最终丰收的劳动成果,充分体会到养殖工作中劳作者的艰辛,学习到了课本上不曾教导的现代生产技术的智慧,更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

二是“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原则,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耕读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劳动教育、科技小院、乡村调查等,针对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技术和区域农业产业特色,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耕读教育实践活动,拓展耕读教育内涵与外延,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加强耕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农科教基地、农民丰收节活动为契机,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产学研基地,依托“产、学、研”基地开展渔业科技服务。参与了支援中西部建设,在新疆冷水性人工鱼类繁育与养殖、云南设施渔业车间建设与推广、西藏亚东鲑技术开发、安徽河蟹养殖等。2005年至今,学院开始组建教授博士服务团开展富有成效的渔业科技入户活动,足迹遍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辽宁、宁夏、西藏、新疆、台湾等省(区),有力地推动了服务社会工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设一批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实现全院2482位研究生、本科生1249人,生产基地实习全覆盖。

三是加强耕读成果应用。将水产耕读与实践育人工作法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并加以推广已初显成效:一是挖掘学科红色思政基因,形成15万字的成果册,为上海市教卫党委第二季伟大工程党课《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提供蓝本,水产耕读工作团队与教授博士服务团组团申报获得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二是深化水产耕读课程品牌文化建设,《水产耕读教育与实践》(社会实践课程)已入选2021年上海市一流课程、2020年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已结项);三是加强水产耕读工作团队建设,目前建设有具有体验、交互、观摩、实践教学为一体实体工作室一间,工作团队依托水产耕读教育工作法开展研究立项市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9项,获得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优秀案例三等奖,耕读团队成员个人获得上海市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知行杯”优秀指导教师等。实践团队、项目获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1项,上海“知行杯”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等荣誉。研究生团支部与建平临港一小团支部结对,开发海洋生物科普类项目,连续两年开展海洋濒危生物科普服务56次,并出版 13万字科普课程教材《海洋寻宝》,结对支部获得市级五四红旗团支部;学生耕读实践成绩喜人,获得全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1项,上海“知行杯”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等荣誉称号。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先辈躬耕田野上,俯察天地间,留下耕读二字,“耕”创造物质,“读”滋养精神,古人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新时代,耕读文化被赋予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知性合一,服务奉献的价值内涵,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作为具有优秀办学历史的涉农涉海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专业,水产与生命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大力弘扬“范蠡文化”,深入开展耕读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技能过硬的一流人才。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引领水产学子,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耕读文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做到在读中行,在行中悟,把个人理想追求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充分发挥水产学子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争当把论文写在祖国江河湖泊和世界大洋大海上的践行者。


(供稿:张亚琼、翟斯凡、吴丛迪、刘倩、苏巴提)